安徽省来安县简介
来安县,地处安徽省滁州市东部。古名棠邑,西汉始称建阳,南朝设置新昌郡,唐朝 划出清流县东部建立永阳县,南唐改称来安县,邮政编码为 239200 。 来安区位独特,是安徽省距六朝古都南京*近的县,属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层,所辖的 汊河镇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相邻,离南京长江一桥仅 12 公里。全县辖 12 个乡镇,两个省 级经济开发区,国土面积 1481 平方公里,总人口 50 万。 来安交通便捷,沪宁洛高速公路、104 国道和 312 省道贯穿境内,津浦铁路、合宁铁路 和京沪高速铁路倚县而过; 县城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 80 公里, 离津浦铁路滁州站仅 10 公里; 内河航运直通长江。
中文名称:来安外文名称:Laian 别 名:建阳、永阳、顿丘、包田之都行政区类别:县所属地 区:安徽省滁州市下辖地区;新安镇等 8 镇 4 乡政府驻地;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塔山中路电线 地理位:安徽省东部, 滁河西岸面 积 1481 平方公里人 口 50 万人(2011
言江淮官话洪巢片南京小气候条件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著名景点白鹭岛生态旅游区、 皖东烈 场南京马鞍国际机场火车站滁州北站、滁州站车牌代码皖 M2 生产总值 108.5 亿元
春秋战国 先后为楚、吴、越分踞。西汉 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 122 年)始 置建阳县,后废除。三国 先属吴,后属魏。东晋 属南谯州。南北朝 宋 属南谯 郡。梁改南谯郡为北谯郡。 隋,开皇(公元 581~ 600 年)初,废北谯郡,置滁州。唐,武德三年(公 元 620 年)复置滁州。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改滁州为永阳郡。唐景龙三年 (709 年)析永阳郡清流县东部置永阳县。乾元元年(公元 758 年),改“永阳 郡”为“滁州”。南唐升元二年(938 年)改永阳县为来安县,县治在今于北双 塘乡瓦岗村。 宋属滁州,隶属淮南路,后属淮南东路。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 年)迁县 治于今县城(新安镇)。元来安属滁州,初隶滁州路,后隶扬州路。明朝来安属 滁州。 公元 1386 年, 升滁州为直隶州, 来安县属之。 清朝来安县属江南省滁州。 康熙六年(公元 1667 年),设安徽省,来安县属安徽省滁州。 民国 元年(公元 1912 年)4 月,来安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以后, 属安徽省第五专区。 1949 年元月,来安县解放。4 月改属皖北行署滁县专区。1952 年 4 月 12 日 改属安徽省滁县专区。1956 年元月 12 日滁县专区并入安徽省蚌埠专区。1961 年 4 月 13 日滁县专区脱离蚌埠专区,来安县属滁县专区。1971 年 3 月 29 日, 滁县专区改名为滁县地区,来安县隶属其不变。1992 年底,撤销滁县地区,设 立滁州市(地级),来安县属其管辖。[2]
来安县区划[3] 新安镇、半塔镇、水口镇、汊河镇、大英镇、雷官镇、施官镇、舜山镇、三 城乡、独山乡、杨郢乡、张山乡。[3] 3 地理环境编辑
来安县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来安县地处安徽省东部, 长江北岸, 与南京市隔江而望, 环邻江苏省南京市、 淮安市和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及明光市、天长市。县城新安镇距离南京市区 60 公里、京沪铁路滁州站 18 公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 80 公里、宁洛高速公路 滁州出入口 5 公里,104 国道从南京长江大桥自东向西贯穿全境,与南京高新技 术开发区隔河相邻。来安县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是南京江北的重要门户、安徽 的东大门、滁州的副中心城市。[4]
来安分布有 100 多种野生动物和 600 多种野生植物;粮食年生产能力可达 5 亿公斤,油料 5000 万公斤,蔬菜、瓜果、畜禽及水产品等产量可达 4 亿公斤, 盛产大蒜、花红、雷官板鸭等土特产和蜈蚣、夏枯草等中药村;非金属矿藏储量 大、品种多、品位高,主要有钾长石、膨润土、玄武岩、石英石等 20 多种,其 中已探明的钾长石分布面积达 80 平方公里。[5] 4 人口编辑 2011 年末全县总户数 16.6 万户,户籍总人口 50.2 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 为 9.45‰,下降 1.71 个千分点;率为 8.42‰,增加 0.7 个千分点;人口自 然增长率 1.03‰,下降 2.41 个千分点。 5 经济编辑
2013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08.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固定资产投资 123 亿元,增长 25.5%;财政收入 15.04 亿元,增长 18.7%;外贸进出口总额 1.3 亿美元,增长 24.6%;实际利用外资 1.2 亿美元,增长 115.6%;城镇非私营单位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49700 元, 增长 14.5%; 农民人均纯收入 10780 元, 增长 14.2%。
主要指标实现历史性跨越。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跨入“百亿俱乐部”;财 政收入首次突破 15 亿元,近三年翻了一番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金融机构各 项存款余额分别首超 100 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 1 万元, 超全国、 全省、 全市平均水平。 主要指标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县域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 发展阶段。 发展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位居全市第 3 位,规模以上工业 增加值总量位居全市第 2 位、增幅居全市第 3 位,财政收入总量居全市第 3 位,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增幅均居全市第 2 位,外贸进出口总量居全市第 2 位、增幅 居全市第 3 位,利用外资总量居全市第 1 位、增幅居全市第 3 位,城镇非私营单 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居全市第 3 位。 2013 工业经济提档升级。预计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7 亿元,增长 15.2%。新增规上企业 28 家,总数达 121 家,总数和新增数均位居全市第二。销 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发展到 38 家,其中金禾、中普分别超 30 亿元。实施技改项目 34 个,完成投资 26 亿元,增长 12%。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 46 个,67 个在建 项目建成投产,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65 亿元,增长 25%。新增战略性新兴产 业企业 8 家、高新技术企业 5 家、高新技术产品 8 个、市级技术中心 4 家,专利 申请量、 授权量均居全市第 2 位,金禾公司“麦芽酚系列生产工艺及技术创新” 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增私营企业 397 家、个体工商户 1663 户。 现代农业增产增效。预计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 18 亿元。粮食生产喜获“十 年丰”。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6 家,总数达 52 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 28.5 亿元,增长 42.5%。新增土地流转 7.6 万亩、专业合作社 106 个,家庭农场 发展到 546 户。半塔绿茶、金弘安大米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罗庄”牌葡萄商标 获批省级著名商标。 大英有机稻米示范区跻身省级行列,嘉吉动物蛋白产业链项 目基本建成投产, 林桥苗木示范区成为全省重要的苗木生产基地,桃花蔬菜示范 区、 相官威光绿园获批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农业物联网项目完成县级控制中心和 林桥苗木、桃花蔬菜示范区技术应用点建设。获批全国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县。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 28.8 亿元,增长 9.7%;实现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9.1 亿元,增长 14.2%;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 32 户。南京 湾商贸物流基地项目完成投资 10 亿元,一期精品商业街基本建成。金太阳装饰 城入驻商户达 589 户,全年营业额 25 亿元。 全年接待游客 242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6.1 亿元。房地产业完成投资 37.3 亿元,增长 12%,保障房、商品房建设同步推进,完成投资额、开发面积、销售 收入等 6 项主要指标均居全市前列。[6]
来安被誉为“包田之都”, 以“包田小王子”王世泽为首的包田大户,发展 了新型的包田产业,活跃了全球经济。
在封建社会中, 土地所有权多半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广大农民被迫租种地 主土地,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生产力受到严重束缚,农业生产长期徘 徊不前。1949 年全县粮食总产 9919 万斤,平均亩产 106 斤,每人平均生产粮食 586 斤。 1950~1951 年,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劳动人民所有 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之后,又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并不断引进推广先进 农业技术,农业生产恢复、发展较快。1957 年,全县生产粮食 23794 万斤,为 1949 年粮食产量的 2.4 倍。 1958 年, 实现人民公社化, 在“”时期, 农业生产受“五风”影响, 粮食产量急剧下降,1961 年底下落到 10608 万斤。之后,在纠正“五风”的基 础上,调整了人民公社的经营体制,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三级所有、 队为基础,农业生产有所好转。但是,由于人民公社在分配上存在平均主义的弊 端、粮食产量增长速度缓慢。1978 年,全县粮食产量 33610 万斤,油料作物产 量 891.6 万斤,粮油作物总产 34601.2 万斤。 1978 年以后,全县农村逐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出现了新局 面。1985 年,全县粮食产量达到 62053 万斤,油料作物产量达到 3259 万斤,两 项都创造了历史*高纪录。 1985 年和 1978 年相比, 粮油作物总产量接近翻一番, 等于 1949 年粮油作物总产量 10399.2 万斤的 6.3 倍。 [7] 截至 2012 年底,全年预计农业增加值 16 亿元,增长 5.2%。粮食生产连续 九年丰收。粮食总产 44 万吨,增长 5%,水稻单产水平位居全省前列。[8]
民国时期,来安县的工场、作坊大都为前店后坊(场),自产自销,产供销 均由业主安排,生产组织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出现。 1950 年至 1953 年, 工业管理形式与民国时期基本相同。1953 年开始对个体 手工业进行改造,至 1956 年底,全县共成立 27 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这 些集体性质的企业被纳入计划经济管理范围, 企业主管部门向所属企业直接下达 生产指标,企业对此无权更改。主管部门在下达指令的同时,负责对所属企业的 产供销活动进行统一安排, 除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组) 可以就地采购部分原材料, 自产自销一些支农产品和民用生活品外, 其他企业的生产原料由主管部门统一采 购,计划供应;产品由商业部门统一收购和销售。企业内部实行厂长负责制,在 生产上围绕生产计划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在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 分配上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计件工资制。1957 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由 1951 年的 369 万元增至 404 万元。 1958 年,县委号召各行各业“大办工业”,县城集体所有制企业全部转为 地方国营工厂,乡镇手工业企业划归人民公社管辖,同时兴建起数十家工厂,其 中县属国营工厂共有 28 家。这一时期,部分工厂或因资金、原料不足,或因设
备简陋无法生产而先后停办。这一时期,由于县委直接下达生产指标,企业党组 织包揽一切行政、生产事务,企业重完成计划不重效益,重产品数量不重产品质 量,浮夸和弄虚作假现象严重。 从 1961 年起,根据国家颁布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和调整 国民经济的有关规定,对 1958 年盲目“上马”的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 转”,全县地方国营企业只保留了电厂,印刷厂和酒厂。1958 年转为地方国营 的手工业企业全部恢复集体所有制。 这一时期各企业在各自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 下,为保证产品种类全、数量多、质量好和圆满完成规定利润,建立健全了各项 规章制度; 并在分配上实行计时工资加奖励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制度。这些措施有 效地促进了生产。1964 年,全县手工业系统的年产值和利润分别由 1957 年的 23.71 万元和 0.43 万元增至 25.63 万元和 0.47 万元, 当年上缴税金 0.68 万元。 1966 年“”开始,此后两年中各企业无政府主义泛滥,“造反 派”头头操纵企业大权,企业管理混乱,生产水平下降。1967 年全县工业总产 值由 1966 年的 652 万元下降到 600 万元。1968 年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企业管 理制度逐步恢复,生产有所回升。1969 年以后,由于开展对“物质刺激”,“利 润挂帅”的批判和把合理的规章制度视为是对工人的“管、卡、压”,再度造成 企业管理混乱。 企业负责人只能以所谓的思想工作代替管理制度,造成部分企业 连年亏损。县农机车辆修造厂 1971 年至 1977 年累计亏损 10 余万元。 从 1979 年起,县革委会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 整顿、提高”的方针,对全县工业企业进行了整顿。通过整顿,企业内部各项规 章制度重新恢复,产品质量、产量、劳动生产率、成本,利润等项经济指标逐步 得到落实。 各企业还先后实行了“包产到人,企业效益和个人利益挂钩”的生产 责任制,有效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80 年,二轻工业系统年总产值、利润、 税收分别由 1978 年的 504.99 万元、 29.97 万元和 42.41 万元增至 714.01 万元、 42.05 万元和 58.49 万元。 从 1982 年起,县政府针对预算内国营企业的领导班子,职工队伍,财经纪 律、劳动纪律、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顿。县轴承厂由于在 1970 年至 1982 年的 12 年间累计亏损 34.2 万元,被列为整顿试点单位。1982 年,县 政府和县经委向该厂派驻了整顿工作组, 该厂通过整顿, 于 1983 年实现产值 27.4 万元,比上年增长 93%;产品销售收入 40.39 万元,比上年增长 141.4%;获利润 3.16 万元。此后,在取得整顿经验的基础上,各企业相继开展整顿调整工作。 在生产上,立足于内部改造、挖潜、扩大生产能力,同时注重调整产品结构,发 展适销对路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在分配上,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各企业设立 生产综合奖、超产奖、增产节约奖、质量管理奖、发明创造奖等,部分企业还根 据不同生产车间和工种, 实行计件工资,浮动工资和包干盈利提成等多种工资形 式,这些分配形式调动了工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进一步发展。 1984 年,全国性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 决定,来安县有关部门于同年 6 月在 10 个县属国营企业中开展试点工作,推行
“责、权、利”相结合的厂长负责制,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 经营自主权。1985 年,全县各企业全部实行厂长负责的经济责任制,企业管理 由生产型管理向生产经营型管理转变,企业开始逐步脱离“统购包销”的轨道, 实行产品自产自销,以销定产;产品逐步面向市场和用户。1985 年,县各工业 企业经过连续 6 年的调整整顿, 经营管理基本走上正轨,有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和 活力;1985 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 14391 万元。 [9] 来安 2012 年规模工业增加值 32 亿元,增长 17.8%。规模工业增加值超全省 1.7 个百分点。一产比重下降 1 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 1.1 个百分点。新增规 模以上工业企业 15 家,总量达 93 家。[8]
来安县商业兴起于清末民初。民国 26 年(1937 年),日军入侵来安县后, 来安县商业受到严重破坏。 抗战胜利后,来安县在统治下,通货膨胀,苛捐杂税繁多,商业未能 得到恢复。民国 37 年统计,全县私营商业只有 1090 户,从业 1314 人;且均为 父子店、夫妻店。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在发展国营商业的同时,积极扶持供销合作社商业,开 展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不断开拓商路,扩大网点,使来安县商业日 趋繁荣。1958 年以后,由于商业体制多变,来安县商业发展缓慢。尤其是“文 化大革命”时期,管理混乱,经营水平下降。1978 年以后,由于进行了商业体 制改革,建立了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体系,逐渐形成了以国营商业和供 销合作社商业为主体,以个体商业为补充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1985 年,全县 商业、饮食服务业共有经营单位 4516 个,从业人员 12457 人;农副产品收购额 7117 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 11913 万元。与 1977 年比较,经营单位增加 3511 个, 从业人员增加 9832 人, 农副产品收购额和社会商品零售额分别是 1977 年的 [10] 4.7 倍和 2.9 倍。 截至 2012 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5.6 亿元,同比增长 20.5%,新 增限上企业 22 户、个体工商户 790 户,分别占全年任务的 92%和 65.8%;利用外 资 2810 万美元。现代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县累计旅游接待人数 90 万人次,同比 增长 32%;旅游综合收入 1.82 亿元,同比增长 33%。全县 22 个房地产项目,房 屋施工面积 89.58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32.3%,房屋销售面积 7.8 万平方米,同 比增长 285.8%, 实现销售金额 3.4 亿元, 同比增长 289.8%, 完成投资 9.9 万元, 同比增长 169.1%。 现代物流、 电子商务、 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也有较快发展。
来安交通区位[3] 个出入口,104 国道横贯县境,县城到南京市中心 50 公里;312 省道纵穿 南北与宁连高速公路衔接,内河航道汊河港距南京港 20 公里;县城距京沪铁路 滁州北站 18 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一个小时车程。 7 特产编辑 1、名牌产品“碧绿春”酒
2、“来安三蒜” 3、闻名遐迩的“雷官板鸭” 4、汊河月饼 5、半塔国家级无公害茶园生产基地 6、林桥苗木生产基地 7、竹香公鸡 8、水口大桥鹅煲 9、汊河牛肉 8 风景名胜编辑 来安旅游资源丰富, 境内风光旖旎,以“山、水、泉、洞、寺、岛”为特色, 逐步形成景色各异的白鹭岛、孔雀寺、林桥生态园、景华生态园、龙源风电场、 皖东烈士陵园等景点,对外开放。尊胜禅院至今保存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 父曹寅撰写的碑刻。
位于来安县城西北 13 公里处,距古都南京 50 公里,景区总面积 4.2 万亩, 森林覆盖率 90%,是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12]
位于半塔镇西北光山山坡上,系国家级重点 皖东烈士陵园[3] 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44 年 3 月,由罗炳辉亲自负责 在半塔集西北一华里的头道光山上建造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 并以纪念塔为中心, 依山而筑。 纪念塔矗立在塔山之峰, 高十米, 为四棱台体。 塔顶屹立着身背斗笠、 大刀、持***远视、威武雄壮的新四军战士的雕像,塔的正面刻有陈毅题写的“革 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为张恺帆题词。塔的正前方有张云逸于 1964 年 5 月 1 日撰写的《半塔烈士纪念碑记》。皖东烈士陵园是安徽省优秀红色旅游 景区之一,也是华东地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 10 万人次。2006 年半塔保卫战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皖东 烈士陵园正在积极申报全国重点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13]
位于来安县城西北约 10 公里练子山西南山脚。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历代废 兴不已。乾隆曾赐银十万两扩建孔雀寺,当年寺院规模南至关门湖,北至山腰, 南北四里许,设跑马堂,庙宇三重,僧侣数百。后又遭破坏,至民国初仅存五间 正殿.厢房十二间,正门三间,老弱僧侣数人。解放初,寺院被毁,仅存民国七 年,来安知事万琅所立“护林碑”一块,由县文物部门立于原址:1999 年;经 宗教管理部门核准,由南京栖霞寺高僧惠清长老主持复建,移址恢复孔雀寺。
位于安徽省来安县新安镇北 15 公里处的舜山乡石固村,海拔 166.7 米,与对面的尖山构成县境北端门户。山呈圆台形,顶部面积约 8 万 平方米,山山腰有跑马道环绕。山势陡险,易守难攻。南宋绍兴时,居民曾在山 上构筑墙垒,以御金兵。清咸丰年间,安庆棚民葛必泉、葛高培和刘万元率领的 数千名义军曾踞守该山。山上的建筑后来全部毁于战火。 9 著名人物编辑 李崇,骠骑将军、镇南将军、 仪同三司。 李平,大将军 、 尚书右仆射。 李谐,秘书监 、大司农。 吴亮 1445 年进士,征南将军、 副总兵 、右都督。 丁士美,1559 年状元、吏部左侍郎、三朝元老、两代帝师。
张纲,1478 年进士、户部员外郎、湖广岳州知府。 余培森,清末举人 、迪化知府 ,著《西北铁路计划》、《明·延平王建国 史》、《来安县乡土志》等 章之汶,(1900~1982),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 著名棉花、稻米、小麦 专家。著《我国战后农业建设计划纲要》,另有四部专著译成多种文字在多国发 行。[14]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