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来安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五位一体”金融支农更给力——看安徽如何破解农业融资难问题

admin8个月前 (09-26)来安产业信息22

  怀宁蓝莓、当涂河蟹、湾沚油菜、太湖黑猪等都是安徽“一县一业”的代表产业,一产小有名气、初有规模,但如何延长产业链、完善利益链、提升价值链,把地方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则需要庞大的资金做支撑,需要有全周期的金融服务做保障。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会同财政厅、农担等协同支农,围绕24个县区的主导产业,引导配置金融要素资源。截至去年底,为全省的15个产业链量身定制农业融资担保方案,为产业链担保产业项目1903个、发放贷款13.2亿元。

  让金融机构投资三农且“有利可图”。安徽正通过政府、银行、保险、担保、基金“五位一体化”的金融创新,破解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断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侧改革。

  设计创新,开农口设立“金融办”先河

  3年前夏天的一个中午,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思索良久。他把分管副厅长、计财处负责人召集到办公室:“当务之急要成立厅农村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内设金融办(挂靠计财处)。”说干就干,当即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工作专班,由此成立了全国农业系统及安徽省非综合部门*一设立的“金融办”。

  回想2020年的这一幕,卢仕仁深有感触:“之前,农民‘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是不争的事实,银行有大量的资金又放不出去。主要是因为双方信息不对称,农民及农业企业信用不完善,农业主体缺乏有效担保物和抵押物,农业信贷缺乏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农村金融服务还存在农业保险服务精准性、充分性不够,政府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不足等各种问题。所以决心设立金融办,下大力气探索‘政银担险投’合作机制。”

  金融专班改变了三农发展过度依赖财政资金投入的局面,更多地运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农业农村部门须主动作为,才能推动金融支农工作步入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轨道。”安徽省农业农村厅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专班立足“双向纽带”职责工作定位,系统谋划好“金融+”顶层框架设计,建机制、搭平台、畅渠道,与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相关部门建立了常态化的工作对接机制,与24家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签订了系列战略合作协议,并分别建立了专项业务对接及工作调度机制,牵头设立了省级金融支农协作联盟,组织开展系列金融专项行动,构建了金融支农横向协作、纵向联动的工作格局。

  在省农业农村厅金融办的小黑板上,记者看到*新一周工作任务清单:“跟踪落实3家银行、保险课题研究任务、实施全省农业供应链金融专项行动、研究农业投融资项目储备库建设工作……”密密麻麻地一共写了11项。

  “破解农业融资难问题,以前是用纯商业化的单一思维方式去解决,未能找准堵点、痛点和难点。基于农业农村特殊背景,应当将农村金融服务定位为准公益性服务产品,必须赋予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改革现行的体制机制,帮促达到商业化运行的条件,这就是国家出台政策性农业保险与政策性农业担保政策的缘由。通过政府、银行、保险、担保、基金五位一体化的‘组合拳’进行金融支农创新才能打破农村金融服务*后一公里。”金融办负责人坦言。

  “五位一体”究竟是个什么概念?过去,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金融服务处于碎片化、无序化的状况,不能有效协作分工,缺乏合理资源配置,难以形成工作合力。现在,政府、银行、保险、担保、基金五个部门通过协作联动机制,突破现行体制机制上的障碍,统筹政策资源、市场资源与金融资源,综合运用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有机叠加各类金融服务产品,集成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强化提升政策协同与产品叠加效应,加速实现农村金融服务集约化、规模化、精准化,逐步形成横向协作、上下联动的整体工作格局。农业农村部门的介入发挥了助推剂、黏合剂、催化剂作用,既能充分调动各金融机构服务的积极性,也能优化组合各类金融服务产品,适度降低经营成本和业务风险,*终实现政府得民心、金融机构得发展、经营主体得实惠的共赢局面。

  经过一年多的酝酿,2021年8月,首家“五位一体”的乡镇级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中心落户金寨县果子园乡。银行、担保、保险等机构纷纷入驻,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金融服务。从事果树种植的家庭农场主金树浩是受益的农业经营主体之一。他告诉记者,创业不久就碰上了新冠疫情,正为资金犯愁,没想到正逢乡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成立,授信、申报3个月就拿到了200万元的贷款资金。这样便捷、大额的贷款放在以前不敢想象。可没有这笔资金的及时“解渴”,他可能早就干不下去了。

  有资金、有需求,接着就是怎么贷的问题。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金融服务必须要改变传统信贷方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优化整合数据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实现便捷化、精准化、集约化、规模化,为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多元化、多层次、高标准的各类金融服务,这成为政府、银行、保险、担保、基金等部门机构进一步思考的新课题。

  从2021年春耕期间开始,安徽16个产粮大县的农民,拿着手机打开支付宝,在自家种植粮食的地里走一圈,卫星遥感技术就能准确识别土地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测算产量和价值,从而向农户提交额度与合理的还款周期。农民不仅可以通过手机申请春耕贷款,通过后还可获得长达60天的免息贷款,覆盖整个春耕时节。农民圈出的地块是否准确,则可以通过农户在农业农村部门登记的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等数据进行交叉验证。这款由浙江网商银行创新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产品强化金融科技赋能,运用数字技术及大数据,研发出“310”(3分钟申贷、1秒钟放款、全程0人工介入)线上信贷产品,为小微农户提供便捷高效的纯信用、纯数字化的贷款服务。截至2022年底,已在安徽省101个县区落地,累计发放涉农贷款超2900亿元,涉农贷款余额297亿元,惠及192万小微农户。

  通过手机“扫个码”,农户就能贷到款。安徽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公司创新开展“党建引领·码上办”。改变依赖银行推送传统路径,放大“码”的功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主动触达、零距离服务,提升担保服务针对性、时效性。截至2022年底,共扫码准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282个,担保授信140亿元,实际落实15326个项目、放款67亿元。

  在来安县、枞阳县开展高标准农田保险创新试点,国元保险安徽分公司创建“事前评估+事中预防+事后修复”三位一体的工程质量保障新模式。主要保障建设工程在竣工合格验收之后,正常使用阶段发现质量问题的维修责任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竣工验收后,工程在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下遭受的损失。保险保障范围主要包括保险标的在使用过程中因工程质量潜在缺陷或存在安全隐患,发生损毁、盗抢、故障等,保险机构按照合同约定组织相关机构或人员进行修复,并支付修理、加固或重置等费用。截至2022年底,2个试点县在4个乡镇落实高标农田保险4.42万亩,承保期限10年。

  越来越多服务三农的金融产品不断迭代开发,加速搅动了安徽金融支农的一池“活水”。

  市场不缺热钱,只缺好的项目。安徽省积极发挥政府性引导基金杠杆撬动作用,让优质农业项目与资本热钱对接。2018年以来,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对口管理的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注册资本28亿元),联合社会资本设立区域及行业子基金9个,募资到位41.29亿元,采用“产业+基金”“基地+基金”“直投+间投”等模式,重点支持优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截至2022年底,累计投资43个项目、39.14亿元。同时,农业农村厅正在按照安徽省政府统一部署要求,加快组建100亿元规模的省绿色食品产业主题基金(暨省乡村振兴基金),现已通过公开遴选方式确定国元股权为母基金管理机构,省政府已审定批复下达母基金设立方案,正在积极筹措各方资金,办理基金备案登记手续,同步做好子基金设立准备工作,拟于6月份正式注册运营,完善构建农业投资母子基金(300亿元规模)体系,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依托安徽省区域股权市场,加快农业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从“农业板”挂牌企业中遴选培育100家优质企业组织实施“金种子工程”,综合运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通过业务培训、规范辅导、品牌提升、融资对接等精准孵化培育,推动企业股权有序兼并重组,打造农业行业领军“头雁”标杆,步入“北交所联合基地”快速通道,实现“农业板”挂牌企业转板升级上市。截至2022年底,“农业板”累计挂牌企业2275家,为845家企业提供72.71亿元,融资覆盖率达38.34%,户均融资额857万元。

  这些几何等级放大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未来将汇集在安徽省农业农村部门想做的大产业、大项目中去,加速实现安徽做大做优做强农业产业的终极目标。

  *新一组数据显示,安徽涉农贷款连上台阶:2020年达1.61万亿元、2021年达1.83万亿元、2022年达2.18万亿元,其中2022年年增长19.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4.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涉农贷款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农业保险三大粮食作物保险覆盖率达90%,保费总规模由33亿元增长到61亿元,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由869亿元增长到1931亿元,财政资金引导和使用效果放大44倍,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深度1%(实际1.8%)、密度500元/人(实际750元/人)指标任务;政策性农业担保发生额由35.9亿元跃升至152.42亿元,在保余额由43.1亿元跃升至180.83亿元,均实现翻两番,项目发生数由7265个跃升至4.1万个,在保项目数由9255个跃升至4.96万个,均实现增长超5倍,远超全国农担体系平均水平。

  合肥蜀山区打造15分钟慈善救助服务圈

  安徽网警依法处置“怀远涡河三桥成 ...

  商议院 “疯狂小杨哥”们被点名,...

  商议院 为合燃华润连夜整改点个赞

  【橙美文】语言,作为文学*一的母题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五位一体”金融支农更给力——看安徽如何破解农业融资难问题

  2023-05-08 10:01:28

  在安徽,农民下载一款名叫“裕农通”的手机App,就可以在网上操作完成贷款融资、土地流转、农资采购、产品销售、专家咨询等便民服务。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与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合作打造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则是这款App运转的“脑中枢”。它把行政端、农户端、平台驾驶舱、基础数据库联为一体实现全线上运行,引驻了中国银行等8家金融机构,通过对数据统一调度、分析研判、集中呈现,构建了覆盖政府、农户、农企、村集体的全场景服务生态。截至去年底,“裕农通”平台注册用户达76.8万户,授信金额227.72亿元、贷款余额189.21亿元。

  怀宁蓝莓、当涂河蟹、湾沚油菜、太湖黑猪等都是安徽“一县一业”的代表产业,一产小有名气、初有规模,但如何延长产业链、完善利益链、提升价值链,把地方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则需要庞大的资金做支撑,需要有全周期的金融服务做保障。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会同财政厅、农担等协同支农,围绕24个县区的主导产业,引导配置金融要素资源。截至去年底,为全省的15个产业链量身定制农业融资担保方案,为产业链担保产业项目1903个、发放贷款13.2亿元。

  让金融机构投资三农且“有利可图”。安徽正通过政府、银行、保险、担保、基金“五位一体化”的金融创新,破解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断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侧改革。

  设计创新,开农口设立“金融办”先河

  3年前夏天的一个中午,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思索良久。他把分管副厅长、计财处负责人召集到办公室:“当务之急要成立厅农村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内设金融办(挂靠计财处)。”说干就干,当即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工作专班,由此成立了全国农业系统及安徽省非综合部门*一设立的“金融办”。

  回想2020年的这一幕,卢仕仁深有感触:“之前,农民‘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是不争的事实,银行有大量的资金又放不出去。主要是因为双方信息不对称,农民及农业企业信用不完善,农业主体缺乏有效担保物和抵押物,农业信贷缺乏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农村金融服务还存在农业保险服务精准性、充分性不够,政府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不足等各种问题。所以决心设立金融办,下大力气探索‘政银担险投’合作机制。”

  金融专班改变了三农发展过度依赖财政资金投入的局面,更多地运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农业农村部门须主动作为,才能推动金融支农工作步入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轨道。”安徽省农业农村厅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专班立足“双向纽带”职责工作定位,系统谋划好“金融+”顶层框架设计,建机制、搭平台、畅渠道,与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相关部门建立了常态化的工作对接机制,与24家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签订了系列战略合作协议,并分别建立了专项业务对接及工作调度机制,牵头设立了省级金融支农协作联盟,组织开展系列金融专项行动,构建了金融支农横向协作、纵向联动的工作格局。

  在省农业农村厅金融办的小黑板上,记者看到*新一周工作任务清单:“跟踪落实3家银行、保险课题研究任务、实施全省农业供应链金融专项行动、研究农业投融资项目储备库建设工作……”密密麻麻地一共写了11项。

  “破解农业融资难问题,以前是用纯商业化的单一思维方式去解决,未能找准堵点、痛点和难点。基于农业农村特殊背景,应当将农村金融服务定位为准公益性服务产品,必须赋予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改革现行的体制机制,帮促达到商业化运行的条件,这就是国家出台政策性农业保险与政策性农业担保政策的缘由。通过政府、银行、保险、担保、基金五位一体化的‘组合拳’进行金融支农创新才能打破农村金融服务*后一公里。”金融办负责人坦言。

  “五位一体”究竟是个什么概念?过去,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金融服务处于碎片化、无序化的状况,不能有效协作分工,缺乏合理资源配置,难以形成工作合力。现在,政府、银行、保险、担保、基金五个部门通过协作联动机制,突破现行体制机制上的障碍,统筹政策资源、市场资源与金融资源,综合运用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有机叠加各类金融服务产品,集成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强化提升政策协同与产品叠加效应,加速实现农村金融服务集约化、规模化、精准化,逐步形成横向协作、上下联动的整体工作格局。农业农村部门的介入发挥了助推剂、黏合剂、催化剂作用,既能充分调动各金融机构服务的积极性,也能优化组合各类金融服务产品,适度降低经营成本和业务风险,*终实现政府得民心、金融机构得发展、经营主体得实惠的共赢局面。

  经过一年多的酝酿,2021年8月,首家“五位一体”的乡镇级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中心落户金寨县果子园乡。银行、担保、保险等机构纷纷入驻,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金融服务。从事果树种植的家庭农场主金树浩是受益的农业经营主体之一。他告诉记者,创业不久就碰上了新冠疫情,正为资金犯愁,没想到正逢乡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成立,授信、申报3个月就拿到了200万元的贷款资金。这样便捷、大额的贷款放在以前不敢想象。可没有这笔资金的及时“解渴”,他可能早就干不下去了。

  有资金、有需求,接着就是怎么贷的问题。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金融服务必须要改变传统信贷方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优化整合数据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实现便捷化、精准化、集约化、规模化,为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多元化、多层次、高标准的各类金融服务,这成为政府、银行、保险、担保、基金等部门机构进一步思考的新课题。

  从2021年春耕期间开始,安徽16个产粮大县的农民,拿着手机打开支付宝,在自家种植粮食的地里走一圈,卫星遥感技术就能准确识别土地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测算产量和价值,从而向农户提交额度与合理的还款周期。农民不仅可以通过手机申请春耕贷款,通过后还可获得长达60天的免息贷款,覆盖整个春耕时节。农民圈出的地块是否准确,则可以通过农户在农业农村部门登记的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等数据进行交叉验证。这款由浙江网商银行创新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产品强化金融科技赋能,运用数字技术及大数据,研发出“310”(3分钟申贷、1秒钟放款、全程0人工介入)线上信贷产品,为小微农户提供便捷高效的纯信用、纯数字化的贷款服务。截至2022年底,已在安徽省101个县区落地,累计发放涉农贷款超2900亿元,涉农贷款余额297亿元,惠及192万小微农户。

  通过手机“扫个码”,农户就能贷到款。安徽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公司创新开展“党建引领·码上办”。改变依赖银行推送传统路径,放大“码”的功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主动触达、零距离服务,提升担保服务针对性、时效性。截至2022年底,共扫码准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282个,担保授信140亿元,实际落实15326个项目、放款67亿元。

  在来安县、枞阳县开展高标准农田保险创新试点,国元保险安徽分公司创建“事前评估+事中预防+事后修复”三位一体的工程质量保障新模式。主要保障建设工程在竣工合格验收之后,正常使用阶段发现质量问题的维修责任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竣工验收后,工程在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下遭受的损失。保险保障范围主要包括保险标的在使用过程中因工程质量潜在缺陷或存在安全隐患,发生损毁、盗抢、故障等,保险机构按照合同约定组织相关机构或人员进行修复,并支付修理、加固或重置等费用。截至2022年底,2个试点县在4个乡镇落实高标农田保险4.42万亩,承保期限10年。

  越来越多服务三农的金融产品不断迭代开发,加速搅动了安徽金融支农的一池“活水”。

  市场不缺热钱,只缺好的项目。安徽省积极发挥政府性引导基金杠杆撬动作用,让优质农业项目与资本热钱对接。2018年以来,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对口管理的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注册资本28亿元),联合社会资本设立区域及行业子基金9个,募资到位41.29亿元,采用“产业+基金”“基地+基金”“直投+间投”等模式,重点支持优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截至2022年底,累计投资43个项目、39.14亿元。同时,农业农村厅正在按照安徽省政府统一部署要求,加快组建100亿元规模的省绿色食品产业主题基金(暨省乡村振兴基金),现已通过公开遴选方式确定国元股权为母基金管理机构,省政府已审定批复下达母基金设立方案,正在积极筹措各方资金,办理基金备案登记手续,同步做好子基金设立准备工作,拟于6月份正式注册运营,完善构建农业投资母子基金(300亿元规模)体系,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依托安徽省区域股权市场,加快农业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从“农业板”挂牌企业中遴选培育100家优质企业组织实施“金种子工程”,综合运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通过业务培训、规范辅导、品牌提升、融资对接等精准孵化培育,推动企业股权有序兼并重组,打造农业行业领军“头雁”标杆,步入“北交所联合基地”快速通道,实现“农业板”挂牌企业转板升级上市。截至2022年底,“农业板”累计挂牌企业2275家,为845家企业提供72.71亿元,融资覆盖率达38.34%,户均融资额857万元。

  这些几何等级放大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未来将汇集在安徽省农业农村部门想做的大产业、大项目中去,加速实现安徽做大做优做强农业产业的终极目标。

  *新一组数据显示,安徽涉农贷款连上台阶:2020年达1.61万亿元、2021年达1.83万亿元、2022年达2.18万亿元,其中2022年年增长19.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4.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涉农贷款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农业保险三大粮食作物保险覆盖率达90%,保费总规模由33亿元增长到61亿元,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由869亿元增长到1931亿元,财政资金引导和使用效果放大44倍,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深度1%(实际1.8%)、密度500元/人(实际750元/人)指标任务;政策性农业担保发生额由35.9亿元跃升至152.42亿元,在保余额由43.1亿元跃升至180.83亿元,均实现翻两番,项目发生数由7265个跃升至4.1万个,在保项目数由9255个跃升至4.96万个,均实现增长超5倍,远超全国农担体系平均水平。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

本文链接:http://laian.021cf.cn/index.php/post/567.html

标签: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5月24日文一碧桂园拿地来安又拍地

5月24日文一碧桂园拿地来安又拍地

  5月24日全省共举行两场土地拍卖,共计成交4宗地块,分别为阜阳和六安舒城县,文一地产独霸舒城土地拍卖,连中三元,碧桂园阜阳落第二子。   今日三城新增土地出让,分别为滁州来安、合肥肥西、宿州,另外当涂县发布公告,终止出让1宗商住地!   碧桂园以449万元/亩摘得颍泉区潘寨路南侧规划济东路西侧[2018]-10号地块,成交总价35084...

8个光伏项目签约安徽滁州总投资超600亿!

8个光伏项目签约安徽滁州总投资超600亿!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8个光伏项目签约安徽滁州,总投资超600亿!   2021年12月15日,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暨(滁州)光伏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安徽滁州举行。其中,滁州市政府于会上共签约光伏产业重大招商引资项目8个,总投资超600亿元。滁州市光伏产业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分...

9大项目的签约!滁州这里产业将迎新发展!

9大项目的签约!滁州这里产业将迎新发展!

  7月14日,我县举行全县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县委*杨文萍出席仪式并讲话,县委副*、县长舒宏俊主持签约仪式,县领导汪明阳、余爱军、郭永刚、王燕、陶明、夏永生、董文增、赵振亚等出席仪式。   签约仪式上,董文增通报了我县招商引资工作情况;客商代表进行了发言。随后,汊河经济开发区及县经济开发区负责人分别与9家企业的负责人签订了合约。   杨文萍首先对各位企业家的到来表...

ST御银:公司三大产业园区面积合计约13万平方

ST御银:公司三大产业园区面积合计约13万平方

  每经AI快讯,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问:请问公司目前自持的三个物业:御银科技园,御银产业园,御银创芯park共有建筑面积多少平方,有多少面积可以用于出租?   *ST御银(002177.SZ)5月12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三大产业园区面积合计约13万平方,公司以自有闲置物业运营出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

divdata=datasource:20230814c4ef2e5ee62348e8b9430166329f50ffdatatype=content

divdata=datasource:20230814c4ef2e5ee62348e8b9430166329f50ffdatatype=content

  今年以来,我省着力打造安徽“双创汇”科技成果转化品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计划每周组织开展一场安徽“双创汇”活动,全年拟组织活动50场左右。   截至7月31日,安徽“双创汇”活动共计开展35场,发布科技成果1096个、挖掘企业技术需求1032个,促成签约项目371个、金额56.98亿元,49位行业知名企业家现场分享自己创新创业...

etadata

etadata

  交通便捷,价格感人,欢迎***扰 面积:独栋约1500m2, 位置:滁州市来安县三城镇 标准厂房出租   租房不如买房,拼手速#上热门 #现场实拍 #今日优质房源实景拍摄 #捡漏房 #先到先得   城西农贸市场院内冷库出租,30平米,冷冻冷藏两用!#冷藏车冷链运输 #支持全国发货 #冷链物流   陆家中学小学旁长丰新村三房两卫1800燃气已开通有钥匙🔑看房...

“云端”发力跑出项目招引“加速度”

“云端”发力跑出项目招引“加速度”

  疫情挡不住发展的脚步。今年以来,滁州市积极顺应招商工作新形势,创新开展“云推介”“云签约”“云服务”,冲破疫情“封锁”,在“云端”搭建起与企业客商高效、畅联的沟通桥梁,跑出了招商引资“加速度”,投资50亿元的捷泰高效太阳能电池片一期项目、投资50亿元的捷威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一期项目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滁州。1至4月份,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98个、同比多22个,其中,天钧新能源电池等...

“安徽东大门”一体化发展迈新步

“安徽东大门”一体化发展迈新步

  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4%,总量居全省第三、增速居全省*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居全省*一……地处“安徽东大门”的滁州市,近年来经济发展形势迅猛、速度喜人。   近年来,滁州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立足区位优势,强化招商引资,通过共建“大平台”、打造“大产业”,全力“大招商”,一大批优质项目签约落地,宁滁同城化快速推进,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