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来安汊河完善基础设施 注重生态和乡风文明建设
太阳能路灯、洒水车、资源回收站。来安汊河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注重生态环境和乡风文明建设,村民的生活越过越美好。
聂某是黄牌村村民,近几年政府多项惠民利民工程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现在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房子外观亮堂了,路宽了,路灯也安上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了,无论是环境、基础设施,还是人们的衣着打扮都不像是农村而像是城里”。
推进“三线三边”环境整治。今年,该镇依照市县部署,强力推进“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顺利实现农村垃圾治理市场化全覆盖,清理建筑垃圾70处,清理生活垃圾9000吨,清理破旧横幅180条,拆除破旧非法广告牌200块,张贴标语100条,悬挂横幅70条,设公益广告30块,完成春季造林1300亩,104国道汊河段绿化14km,滁河河堤种植草坪41.5万平方米。
推进市容秩序管理。划定停车位,开展文明交通劝导行动,确保道路畅通、有序;加强对占道经营、流动摊点、夜市排档的管理,做到镇区保洁全天侯、无盲区、无死角;规范农贸市场经营,倡导文明经营,切实解决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强化对项目区等施工现场的管理,以公益广告宣传做围挡,突出乡村文明创建。
该镇以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契机,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形式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新技术的应用推广。以金弘安的有机稻米、景华生态园的禽类养殖、小李庄的无公害蔬菜等引领示范汊河生态农业向高品质发展。
相官村小李庄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发挥紧邻南京的优势,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自身竞争力和生产效益。小李庄无公害蔬菜基地已发展到1100亩,精养垂钓鱼池120亩,绿化林果基地160亩,葡萄、桃李、冬枣等品种8600株,香樟、银杏等树种10万多棵。同时,紧紧依托绿色无公害种养基地和省五星级农家乐,大力发展农家生活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提升旅游接待品质。建成8000多平方米集餐饮、休闲、娱乐、住宿一体的农家乐,新建了可容纳100人住宿的农家客房和600平米的文化活动中心。
人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可见邻里关系的和谐是新农村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汊河镇以“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组”为原则,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分析研判机制,每周对村民间的矛盾进行排查和调处,注重教育转化、宽严相济,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触角前移,确保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于矛盾产生前。今年,全镇共排查矛盾纠纷470起,调处453起,调处成功率达96.3%。
在农村平安建设方面,坚持人防、技防相结合,在治安重点单位和集镇主要街道路口、村村通入口安装视频监控探头72个,全镇14个村均设立了村级警务室,形成镇村两级治安联防网络,并划分治安管理区域,联合派出所、社会管理专干组建农村治安巡防队伍,严格实行分片巡查监管责任制,认真开展夜间治安巡逻活动,全镇偷盗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了34.8%。
在汊河镇延塘村,聊起村里开展的文明户评选时,村民史学林自豪地说:“我们村邻里和睦,争着当文明户,唯恐自己评不上。”村负责人介绍说:“测评牌虽小,可星星的多少关系别人对这个家庭的印象,大家伙都重视着呢!”为了拿到更多的星星,村民们补缺补差:家里越来越整齐了,道路越来越干净了,邻里也越来越和谐了。
“在家尽孝心,出门讲诚信,心胸坦荡走四方,路平风也顺……”一首简单的三德歌传唱着亘古不变的信条:爱、诚、孝、仁。“通过传播身边的模范、好人道德故事,引导居民‘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镇文明办负责人说道。今年,该镇建立起汊河大讲堂,通过“宣传、讲堂、动员”三项措施,“单位、家庭、社会、典型”四方联动,丰富道德讲堂内涵,引导干部群众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方面不断提升自己。(来安汊河镇 张怡)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