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潮涌今更急
2011年12月27日上午,合肥稻香楼宾馆鲜花锦簇、嘉宾云集。被誉为“皖版苏州工业园”的苏滁现代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未来几年,中新集团将借鉴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以先进的理念和机制,计划用5到8年时间将其建成为安徽*级、两省示范、国际标准的现代化工业园区,重点打造占地36平方公里的高科技产业园、现代服务园、文化创意园三大产业园。此举是我市巧借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东风”,全力招商引资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为将滁州市打造成宜人宜居宜业的“大滁城”和合宁间新型区域中心城市,冲刺“安徽省*一方阵”增添强劲动力和支撑。
两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要部署,按照承接是主题、转移是核心、示范是目的的要求,高点定位,高效承接,抢抓机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快速推进。
“全市上下要以示范区建设为新的契机,按照示范区规划的统一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要求,切实抓紧抓好。”市委*江山如是说。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消息,让450万皖东儿女倍感振奋。八百里皖江,扬起新一轮大开放的风帆,向着国际国内以及长三角加速外溢的资本、技术和服务,伸出热忱的双臂。素有敢为人先精神的滁州人,面对这一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迅速反应,率先行动,超前部署,在示范区建设上大跨步前行。
我市按照“扩提建并举”的要求,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扩”,即做好已有的14个省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扩容升级,把现有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规划面积从174平方公里扩展到500多平方公里。“提”,即市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加强园中园、专业园和特色园建设提升功能,创建高新技术开发区提升品位。“建”,即在市开发区、来安工业园、汊河工业园三个省级园区之间建设滁州集中示范园区,使这一广大区域连成一片,成为一个靠近南京的大规模的先进制造业承接基地。目前,滁州集中示范园区已完成规划,路网和安置房建设全面开工,世纪大道和九州大道已经通车使用。站在集中示范区*一家开工建设的企业浩德第三代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工地上,公司负责人信心满满:“2011年7月6日签约,一个多月后就开工建设,滁州集中示范区的办事效率和优良环境给我们以极大信心,企业则将回报以55亿元投资和60亿元的年销售收入。”
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我市把合作共建园区作为促进大规模承接、抱团式承接和有序承接的重要路径和“一号工程”,近几年,我市已探索出股份合作、合作开发、企业主导开发、推荐转移等合作模式,先后与发达地区开发区和龙头企业达成了34个合作共建园区协议,26个合作共建园区已开工建设,引进项目300多个。
在滁州的决策者眼里,承接载体不仅局限于工业开发区,核心城市的规模、环境、功能同样重要,宜人宜居方能宜业。如今,开车在滁州市区走一圈,会发现这里已经不是几年前的“小县城”了,城区变大了、路变宽了、楼变高了、企业更多了、城市更美了。政务新区、高铁站区、科教园区、大琅琊山旅游区、南谯新城、琅琊新区、商贸物流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等功能区建设齐头并进,丰乐大道、龙蟠小区、南湖公园、明光路跨线桥、滁州市规划馆等一个个标志性项目建成使用,来安县、全椒县无缝对接、融入的速度加快。据统计,自2008年开展“大滁城”建设以来,滁州市主城建成区面积已由40平方公里扩大到70多平方公里,人口由30万人增加到50万人,道路增加300公里,新增绿地面积450多万平方米。目前,滁州已成功跻身省级园林城市之列,正积极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到2015年,“大滁城”中心城区将达到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一个经济繁荣、山水相连、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新滁城将充分展现出来。
走进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5.1平方公里的食品工业园,银鹭、盼盼、雅客、蜡笔小新、小兄弟、喜多多……一大批名牌食品正在滁州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加紧建设和生产。以合作研发与成果转化为主的滁州食品研究院也已破土动工,皖东大地将出现国内又一重要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现代食品制造基地。而这,只是滁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取得的丰硕成果之一。
用着西门子冰箱,吃着盼盼法式小面包,喝着银鹭八宝粥,看着康佳彩电……营造洼地效应、大力招商引资,大批知名企业建到了滁州人的家门口,滁州人梦想的生活如今正一步步走向现实。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我市围绕高端产业求突破,坚持引资引智引研相结合,同步承接产业、资本、技术、人才转移,防止低端搬家。在产业承接上,坚持三次产业同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同步,苏浙沪、港澳台两步并一步,分别引进了总投资50亿元的吉阳科技、20亿元的君鸿纳米等亿元以上新能源、新材料和装备制造项目38个以及总投资1亿美元的台玻和总投资65亿元的华冠通讯等项目。在技术承接上,一手引进科技企业,一手引进研发机构,以滁州市科教园区为平台,引进了中国家电研究院滁州分院、滁州食品研究院、南农大滁州科技园,并与上海交大、湖北工大等共建研发机构。去年,我市企业与中科大、合工大、清华大学、中科院等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科技攻关200多项。
实施“661”行动计划,重点打造家电信息、硅(玻璃)、盐化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六大支柱产业,每年实施60项重点工程,每年确保百个亿元项目竣工投产,到2020年支柱产业均实现产值超千亿元,成为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家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硅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目前,滁州已形成滁州、来安、全椒的“大滁城”中心城市群和家电信息产业基地,定远、凤阳、明光的资源精深加工区和天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等三大区域经济板块。2011年,我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1000亿元。苏滁现代产业园、南京湾物流基地、中国家电研究院、华塑、霍尼韦尔、申花、长电科技、吉阳光伏、龙源风电等企业纷纷落户滁州,西门子、康佳、天大、全柴等支柱企业也扩建或重组,发展势头迅猛,金禾、德力两家企业成功上市。
2010年11月,总投资21.5亿元,年产分立器件240亿只的长电科技半导体封装项目正式落户市开发区。而在*初的招商谈判中,企业在滁州和苏北某市之间选择了许久,*终落户滁州,公司看重的是滁州得天独厚的区域位置、政府部门高效的工作机制和热情积极的态度,以及淳朴深厚的人文环境。
在滁州,常会看到工地和企业在醒目位置竖起的蓝色帮办责任公示牌,上面明确标明了帮办责任单位、帮办目标、帮办责任人联系电话、投诉电话等信息,列出项目序时节点、竣工期限,便于现场督查、考核,也便于接受社会监督。
我市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与城市建设、旅游发展等通盘考量、综合谋划、同步推进,先后组建了“大滁城”建设、工招园、示范区、琅琊山旅游区、科教园区、高铁站区、“三农”、苏滁现代产业园等八大指挥部,实行兵团式作战、扁平化管理,推行一线工作法,提升决策和推进效率。我市还成立了市招商项目信息处理中心、招商引资洽谈中心、企业帮办服务中心、企业帮扶中心,与市行政服务中心、招标投标中心无缝对接,形成“六位一体”的招商工作运行机制,为前来投资的企业开通项目入驻的“黄金通道”,并提供“一站式”、“保姆式”全方位优质服务。同时,建成了基建联合审批、企业注册登记“一表通”、市县乡和村“3+1”联网审批和政务信息公开发布四大平台,实现了行政服务提速提效。不仅如此,我市还深入开展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为企业服务、为项目服务“四项服务”和群众评项目、企业评部门、社会评窗口、万人评科长“四大评议”活动,开设政风行风热线、效能观察等广播电视栏目,加强明察暗访,努力改进作风、创先争优,激发机关单位活力。同时,加强政策梳理,出台相关政策,实施土地整治,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和人才流动使用力度,全力服务项目建设,为示范区建设得以快速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东风浩荡满眼春,万里征程催人急。当前,滁州正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追赶跨越、奋力“双超”为主调,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城市带动、承接合作、转型升级、科教兴滁“五大战略”,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奋力冲刺“安徽*一方阵”,建设实力雄厚、魅力彰显、活力迸发、文化繁荣、和谐幸福的新滁州。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