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谁将是安徽第三城?
目前是马鞍山,未来滁州,蚌埠是竞争者,这三个城市争夺三四五名。
马鞍山是南京*近的一个城市,很多资源可以做到共享,搭个飞机看个演唱会都比别的城市方便的多,滁州同理,这两个城市还在积极引进工业,都是安徽的工业中心,不过滁州的基础没有马鞍山好,胜在发展迅速。马鞍山和滁州还会是外来人口*多的几个城市,别的城市还在吸引附近县乡村的人口买房,这两个都瞄准几百公里的外地人了。别的城市还在讨论公交车是什么型号,这两个已经在接洽南京轨道交通了。
蚌埠是安徽老牌城市,长期作为铁路枢纽,大学数量全省前三,大学本身没什么用,但是能证明城市地位高,你看中国那些大学多的城市比如沈阳西安虽然经济不如有些城市,但是政治地位高,安徽有什么政策都会想到蚌埠,比如*近的自贸区,当然也得益于蚌埠的区位优势良好,比如说合肥进京的必经之路,淮河穿城而过,在安徽排第五还是有的。
说到这里,你们有没有发现,安徽的潜力股全在合肥的东边那一块。
你们不要忘了安徽靠什么崛起的!不要忽略了长三角的带动和合肥的科技,所以安徽自然是越靠近长三角核心区越有发展,有些人说什么不要以为靠近南京就有发展,难道靠近索马里就有了?
安庆肯定没戏,距离长三角核心区太远,又不是什么交通枢纽,虽有长江水道,前面的马鞍山芜湖后面的九江哪个不比安庆有优势?很多人就盯着GDP看,却往往无视GDP是靠下辖县数量堆的,我认识一些潜山、太湖、桐城等地的人,他们说不常去安庆,对安庆不熟。仔细看一下安庆的铁路,桐城、怀宁、潜山、太湖、宿松和合肥连成一线,所以人气全被合肥吸走,安庆表面是一个管辖N个县城的大市,实际上号召能力就是个小市,宁安铁路也一样,人气全朝着南京方向推,铜陵池州人肯定是更向往南京芜湖,所以安庆市区两线皆空。安庆就比池州强点,毕竟有黄梅戏还有各种文化底蕴,但和铜陵比就没啥胜算了,更别说什么第三城。
阜阳比安庆好一点,其实安徽之前有过阜阳、合肥、芜湖北中南三个中心城市的构思,所以政策上阜阳的扶持力度会比较大,不过现在皖北中心又慢慢倒向蚌埠了,其次阜阳是西北部的铁路枢纽,对周边各县的辐射能力比安庆强的多。不过阜阳无论变成第几大城市,安徽给的政策多么好,阜阳都不会是一个发达地区,因为阜阳境内的人口太多了,机会本地人都不够填,没有外来人口的算什么发达城市?所以阜阳与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地差距是长期存在的。
剩下的的就是一些没什么讨论度的城市。(2021.2.25)
之前这些内容都是我根据自己对城市研究的经验和直觉判定中心城区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不过*近我做了个城区的具体GDP数据,发现和我的直觉居然完全一致。
我的城区标准是*符合现实的,并不是单纯的市辖区,因为1.有的虽然名义上是市辖区但是距离过远,比如重庆万州区和重庆市区相隔了二百多公里呢。2.有的名义上是县,实际上和市中心连成一体,比如肥东肥西。所以湾沚、繁昌、博望这些中间隔了一大段农田的区给踢了,加上了当涂、来安、全椒这种基本和市区连上的县。需要说明的是合肥北城双墩具体数字不清楚,所以合肥GDP只是估算值。
安徽进入全国地级以上城区100强的就是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蚌埠这五个。阜阳第六名,全国排位已经到130以后去了,再后面的也没必要排了,因为GDP都差不多,可能市辖区多个乡镇就上升一截,安庆和铜陵都是750亿,我的一句安庆和铜陵比没什么胜算也没说错,不过我承认我更看好铜陵,GDP差不多当然是靠近长三角更有前景,再说铜陵的工资水平确实比安庆高一节。
可能会是芜马滁之一吧,南京都市圈发改委批复后,马鞍山滁州的发展将会迎来重大机遇,芜湖虽也在内,但实际意义并不大,主要受影响的还是马鞍山和滁州,滁州地处江北,马鞍山可能收益的可能性更大,安徽十年后的情况基本是这样∶
1.从教育、医疗、交通、城镇化率、人均gdp、gdp年增量、人均可支配收入,产业实力等一系列指标上来看芜湖都处在省内前三位置且远高于滁州。
2.安徽省十四五计划中,芜湖市的定位为省内副中心城市,新的五年芜湖相较于其他省内地级市会有政策利好。
3.芜湖地处于传统的长江经济带且是长三角中心27城之一,南京、合肥双都市圈内,安徽三个自贸区其中之一,在未来10年这一区位优势必然会优于任何皖北城市。
那么有如此多光环加持,各方面数据碾压安徽第三城,且常年稳坐安徽第二把交椅的芜湖,近年来却常有人以滁州来比较芜湖。
似不自量力般的螳臂挡车,以卵击石?又或是只是自欺欺人,单纯的自我幻想?
2018年前很少有安徽人在经济上注意这座城市,皖M是滁州车牌的开头,亦是滁州经济的开局。设市时市区仅是一个县城模样。下辖多县却大多为贫困县。此后数十年无论老百姓还是当家人都在埋头种田。经济?呵,能吃饱饭是*大部分滁州人的愿望!
现在用各项数据对比图来看,滁州目前的位置着实有点名不副实,教育,交通不比蚌埠,人均不比马鞍山,人口不比阜阳,某些数据更是惨不忍睹。但是,数十年前的滁州比这要惨的多。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一蹴而就,而gdp的快速增长只会是滁州的*一步。
有人说滁州市区GDP很少,靠的全是县域经济,说的并没有错,不过少说了一句,滁州市区人均GDP位列全省第二,仅次于合肥~下辖县市中,天长市,来安县,全椒县在安徽县市排行中人均gdp也位于前十。
其下辖的全椒,来安两县,多年以来一直与市区一体化发展,在市十四五计划中已经明确指出将会撤县划区,届时统筹发展,将会彻底扭转市区面积小,人口少等诸多的问题。
1.滁州地处皖东,长三角中心区27城之一,是整个安徽在长三角区域中的黄金地带,亦是安徽承接江浙沪产业转移的排头兵。
PS:近年滁州的增速快一大因素是因为苏滁产业园(苏州的投资为主)
芜湖5区1县1市,常住人口377.8万人
滁州2区4县2市,常住人口414.7万人
初看大差不差芜湖人均也高于滁州,但是滁州全市总面积13398平方千米而芜湖面积却只有6026平方千米,不到滁州一半,滁州将会有更多的工业用地。来吸引和打造一整个产业链。而芜湖将会和马鞍山类似,因为面积,人口从而限制了发展上限。
3.一二把手去拉投资,滁州市委*和市长,江浙沪有能力和可能投资滁州的企业都都联系一遍和跑了一遍,现在某些人单纯说一句滁州抱南京大腿起来的,简直可笑,也许芜湖也有这样的父母官,但是恐怕不会跑遍江浙沪吧~
4.南京的辐射,得利于南京大力建设国家级江北新区的战略,滁州区位优势于近几年已经开始体现(有些人以区域优势为黑,这也能黑?麻烦先去battle苏州),南京的产业转移和高校建设已经在滁州铺开和对接,于芜湖相比优势就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后发性,和区位优势发展的必然性。未来几年滁州增速将会越来越快。
1.相较芜湖或其他安徽老牌城市,滁州基础差,底子弱,不能一口气进入全省前列很正常,有些榜单并不能当饭吃。
2.滁州已经搭上南京江北战略的快车,本身就已经是江浙沪产业转移的*一线,未来增速不会放缓,且会越来越快。
3.在合肥,南京两大城市中间,注定芜湖滁州会被虹吸,不好发展成与之比肩的大城市,锁死了两城上限。其中滁州面积,人口都比芜湖高,且有后发优势,在区位条件相同情况下,目前来看滁州更优,上限一定是比芜湖高。
未来五年在政策倾斜下芜湖在经济上应该还是第二城,五年之后可能会易主滁州。
现在网络上仅仅靠账面意义上GDP增速的表象,一个劲吹滁州、踩芜湖的居多,却很少有人关注芜湖现在正在发力补基建、交通方面的短板的情况。
注:过去的几年芜湖陆续建成了长江三桥,城市主干路网的改造,城市轨道一号、二号线月通车),城南过江隧道在建,芜湖宣城机场在建,等未来这些基础设施建好了,你觉得这是一个三线城市应该有的标准?国家及资本投资的这些基建,是为了追求回报的,而不是搞慈善,不看好这个地方,按照二线城市标准建这些东西打水漂?
滁州2019年修正后的GDP数据确实是猛,但是那是因为GDP核算方式和南京江北新区看齐并依据江苏的计算方式,调整后的结果。
如果GDP核算方式调整代表真实的实力,中国按照美国的GDP核算方式计算,个体户、摆摊的都能算入GDP,中国经济不用到2028年,今天就超过美国了。按照印度牛粪算入GDP,印度现在GDP也能超过中国了。
另一方面,滁州现在的招商引资确实很可以,但是苏滁产业园里有几家大的公司是滁州本土的?你们听说过滁州有什么大的知名公司吗,芜湖的海螺水泥、溜溜果园、三只松鼠放在全国也是为人所熟知的,一个地方如果没有自己的支柱产业,纯粹招商引资,经济地基也不牢固,因为苏滁产业园里的企业是可以随时搬到别的地方的,只要别的地方的土地成本和营商环境足够有吸引力。
合肥啊,*一城上海,第二城南京。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