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翡翠皖美来安—安徽来安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来安县,隶属于安徽省滁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安徽省东部,东邻天长市和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西接琅琊区、明光市,南连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北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比邻。总面积1481平方千米,下辖截至2022年末,来安县常住人口42.4万人。2022年,来安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2.2亿元。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建阳。西汉初,属淮南国。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复属九江郡。东汉光武帝时将建阳县并入全椒县,仍属九江郡。三国属吴,称全椒县,隶扬州管辖。西晋属扬州淮南郡全椒县。东晋在今县城东侨置顿丘郡,后废郡为顿丘县,属雍州秦郡。南北朝,先后属豫州秦郡、南兖州广陵郡、徐州新昌郡,称顿丘县。齐属北徐州新昌郡,称顿丘县。梁属谯州新昌郡,称顿丘县,东魏,属谯州新昌郡,称顿丘县。北周废高塘郡为高塘县。隋初高塘县并入顿丘县,改称新昌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新昌县为清流县。唐景龙三年(709年),析清流县置永阳县。五代,南唐中兴元年(958年),改永阳县为来安县,属淮南军滁州。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22日,来安县解放,先后属滁县专区、蚌埠专区、滁县专区、滁县地区、滁州市。
来安境内有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二师师部、少奇楼等革命旧址。以半塔、杨郢银色风力发电为主题,依托长山东寺港风景区、龙卧寺省级森林公园、石界牌古民居、宝山千年银杏树等资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以白鹭岛度假村为重点,依托池杉湖湿地、小李庄、景华文化生态园、贾龙民族村、仰山桃文化、林桥苗木为一体的农业观光;依托尊胜禅院、孔雀寺、石固山穆桂英点将台等为一体的名胜古迹。2020年1月,来安县荣获“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荣誉称号。
至2035年,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创新高,生态绿色发展格局全面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皖东“精品”城市格局巩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基本建成现代化皖东明珠城市。
安徽省东向发展引领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沪苏浙产业疏解转移集聚新高地。
底线约束、安全韧性;节约优先、绿色低碳;提升品质、彰显特色;集约节约、协同高效;畅联互通、区域协同。
综合考虑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落实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结合来安县发展实际,以乡镇为单元将主体功能区细化为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省级城市化地区、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
构建“一岭双城三片六廊”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岭:江淮分水岭(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
双城:来安精品县城、汊河产业新城;
三片:北部、中部、南部三大特色农业生产片区;
六廊:清流河、滁河、新来河、施河、皂河、屯仓水库生态廊道。
构建“一岭两区三源六廊”生态空间格局。
一岭:江淮分水岭(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
两区:北部生态保育区和南部生态农业功能区;
三源:白鹭岛省级森林公园、安徽龙窝寺省级森林公园、安徽来安池杉湖国家级湿地公园三处生态涵养源;
六廊:清流河、滁河、新来河、施河、皂河、屯仓水库生态廊道。
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县域内分布1处国家公园与2处自然公园:来安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龙窝寺省级森林公园、白鹭岛省级森林公园。
三廊:沿G345、G104、东部干线形成的特色农业发展走廊;
三区:北部蔬菜瓜果农业生产片区;中东部现代都市农业生产片区,南部有机粮油生产基地和现代畜禽养殖示范区。
优化农业主体功能布局: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 的原则,调整优化农业主体功能布局。以永久基本农田与“两区”为基础,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支持城郊果蔬药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打造来安县优质农产品良种基地。
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为基础,以优质、高效、品牌、特色为目标,深度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粮经饲统筹、农牧相结合、种养加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格局。
建立绿色循环的农业生产方式: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持续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集成推广多元化的成熟适用技术,加快发展农牧配套、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强化投入品管理。
统筹县域村庄布局、推动村庄形态优化、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引导、推进乡村空间治理、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
构建“一区、双城、三带、多点”城镇空间格局。
一区引领:顶山—汊河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
双城驱动:来安精品县城、汊河产业新城;
三带齐动:北部G345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带、南部G10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中部F001现代农业示范带。
三区联动:北部精品旅游发展区、东部现代农业发展区、南部综合发展区三大城镇联动发展功能片区。
构建多中心网络化城镇空间布局: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顺应人口变化趋势,形成区域一体化,城乡融合的网络化城镇空间布局。
完善县域城镇体系布局:形成完整、职能明确、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成熟的县域城镇体系。
深入推进滁来全一体化发展:推动更高层次的滁来全一体化发展和更高质量的大江北协同发展。
优化县城和小城镇布局:合理控制城镇建设规模,按照城乡统筹要求,把小城镇作为连城接村的重要节点,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服务周边乡村。
中心城区功能结构:优化提升中心城区,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动力,构建“双廊、双核、四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双廊:“裕安路-新丰路城市发展走廊”、“建阳路城市发展走廊”。
四区:老城区、新城区、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
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建设“县级-乡镇级-社区(村)级”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形成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构建“15分钟、5-10分钟”两类城镇社区生活圈层级:基于街道社区、镇行政管理边界,结合居民生活出行特点和实际需要确定15分钟社区生活圈范围,并按照出行安全和便利的原则,尽量避免城市主干路、河流等对其造成分割。
建设服务均等优质的乡村社区生活圈:构建“乡集镇—村/组”两个社区生活圈层级,强化县域与乡村层面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统筹。
打造具有高品质的蓝绿开敞空间系统:紧紧围绕“四化”要求,着眼于“系统化、精细化、功能化”建设,大力实施“绿园”、“绿廊”、“绿道”、“绿水”、“绿林”五大行动计划,持续优化生态格局,改善生态质量,努力提升市民的满意度和宜居度。
划定城市绿线、蓝线:划示和预控城市主要绿地空间,将大型城市公园纳入绿线进行“定界”管控。在保证绿地总量不减少的情况下,其他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在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中依照《城市绿线划定技术规范》、《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具体划定。
构建城市通风廊道系统:在用地布局上对城区多条河道水系进行梳理预控,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形成横贯城区的多条生态景观廊道。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对文物古迹进行全面保护和快速抢救。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等保护工作,加强古文物、文化遗迹和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推进县博物馆及相应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城乡特色风貌格局:延续“山、水、林、田、湖、城”互动共生的格局,塑造园城相伴风貌,全域整体风貌划分为4个分区,分别是历史文化风貌区、城市风尚风貌区、特色小城镇风貌区、田园沃野风貌区。
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全面建成江淮分水岭风景廊道主线和东南部生态湿地水乡、西部休闲度假两条支线,实现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培育形成“一道双心两廊三区”的“1223”文旅发展大格局,彰显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来安特色。
双心: 来城主核心、汊河副中心;
三区:北部生态红色旅游区、中部城市休闲游憩区、南部湿地康养度假区。
区域通达的铁路网络:实现与上海、南京、合肥、蚌埠、滁州、天长的高速直达,促进来安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完善区域公路交通网络:提升县域高速路网密度,强化来安到南京、滁州、合肥、六合、天长、明光方向的联系。
大力发展水运建设:依托汊河港物流园,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保税仓库,发展服务江北、辐射皖东的地区配送物流。
构建合理的城市道路系统:通过便捷连通的城市干路网,满足中心城区对外交通需求;通过尺度宜人的城市街道,形成开放活力的城市街区,畅通城市交通微循环。
加强客货运枢纽建设:加强客运货运枢纽建设,支撑城镇形成便捷的对外交通体系。
公共交通:坚持公交引领城市发展,提出与城市功能布局相融合的公共交通体系与设施布局。优化公交枢纽和场站(含轨道交通)布局与集约用地要求,提高站点覆盖率,鼓励站点周边地区土地混合使用,引导形成综合服务节点,服务于人的需求。
慢行系统:结合现代化城市发展及交通出行基本特征,采用分区分级的发展理念,结合街道和蓝绿网络,建立来安县慢行系统发展体系。
智慧交通:建设数字化道路交通支撑设施。配合交通枢纽、轨道、城市道路施工建设,预先布设用于人车环境感知、边缘计算等设施,支持车路协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应为智能交通设施和技术的升级充分预留各类条件。
历史地理、旅行、登山爱好者,记录生活,记录美好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