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地”改革为企业发展减负提速
“如果不是‘标准地’,我们不可能赶在元旦前送设备进场生产!”4月28日,在南谯经济开发区滁州金诚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新厂房,4条生产线马力全开。这家企业主要经营脚手架生产和出口,其新投资建设的生产项目是我市首个完成省级规定的9个区域评估评价事项的“标准地”项目。公司负责人钱翠兵告诉记者,该项目占地约50亩,总投资2.1亿元,达产年产值近4亿元。
“标准地”,指的是在出让前就对土地投资强度、亩均税收、亩均产出、环保、能耗等关键指标予以明确规定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摘牌企业要签订“标准地”投资协议,承诺按照指标投资、建设、生产;竣工投产后,相关部门按照既定标准与法定条件验收、监管。
记者了解到,金诚金属制品“标准地”项目于去年9月27日拿地,同年12月27日设备进场投产,前后只用了3个月,除了有“标准地”改革作为保障外,还得益于南谯经开区提供的“承诺+容缺制”审批服务。
为使符合条件的企业尽快投产建设,根据全市工程建设项目承诺审批、容缺审批改革相关要求,南谯经开区为企业提供“承诺+容缺制”审批服务,由企业和经开区管委会共同向主管部门作出承诺,就可以边审批、边建设,进一步提升投资效益。“由我们打包办理,让企业少跑腿、不跑腿。”南谯经开区规划建设局局长王海鹏介绍,“自推行‘标准地’改革以来,土地摘牌到开工建设之间的行政审批流程比以往优化了20余天,园区项目开工速度提升了60%。”
“标准地”改革也为企业直接省下了一笔开支。“过去每一个项目落地,都得委托第三方开展环评、能评、安全、水土保持等各类评估,任意一项费用都要几万块;而‘标准地’在挂牌前已经由所在开发区统一组织区域评估,评估成果公开、共享。”市发改委地区经济科科长袁宗华告诉记者,实施“标准地”改革后,土地评估费用由“企业付费”变为“政府买单”,进一步降低企业投资项目落地成本。“初步估算对比,单个项目平均可为企业节省10万元左右,全市每年可为落地项目企业节省费用6000万元以上。”
2021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标准地”改革,先后出台了《滁州市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滁州市开发区“区域评价”实施方案》。在推进区域评估的工作中,我市对改革涉及的9大类、87项区域评估事项采取完成一项、评审一项、成果共享的创新做法;各地开发区则结合产业实际,分别建立起工业项目“标准地”控制性指标体系,探索实施了“标准地”改革的滁州方案。
自开展“标准地”改革以来,全市10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累计以“标准地”形式供地115宗、1.31万亩,占出让产业用地总面积的64%,“标准地”改革进度位居全省前列。
事前定标准、事中作承诺、事后强监管。“标准地”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工业项目供地模式,既减少了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各类成本,优化了营商环境,同时可以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引导培育产业聚集、升级,是将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导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符合“亩均论英雄”的发展趋势。王海鹏表示,园区正在建设智慧化平台,建成后可对“标准地”项目,实现从出让、建设、生产经营全过程监管,让营商环境更加公开透明、务实高效。(全媒体记者 刘 晨 通讯员 仇玉轩)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