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上布局点上发力带动全局——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就业创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面上布局 点上发力 带动全局——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就业创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5-12-24 08:40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全市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鼓励创业”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紧紧围绕经济转型发展,深入贯彻落实《铜川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抓手,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就业有保障、有渠道、有岗位,创业有政策、有载体、有环境,确保了全市就业形势的稳定。那么,如何使就业创业工作更加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为铜川转型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对此我们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
就业创业工作属于全局***工作。为了在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就业创业工作,使就业创业工作时刻紧跟转型发展的时代步伐,就必须按照预定目标,结合铜川转型发展实际,对就业创业工作进行合理布局。因此,通过战略布局,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框架就显得尤为重要。
“十二五”期间,我们结合铜川实际,以“二十字”工作思路为统领,大力实施就业创业工作,基本形成了人人关注就业、人人参与创业的局面。政府促进: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深入开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推动。近年来,政府根据转型发展的实际需求,陆续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就业创业工作政策,使就业创业活动紧跟经济转型步伐,为稳定就业形势、激发创业活力、助推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部门联动:市人社部门不断加强与财政、发改、民政、工商、税务等市级相关部门的联系,形成合力,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活动。园区辐射:就业创业政策及时跟进园区建设,为园区企业发展及时解决人的问题,带动更多的劳动者在园区及其周围实现就业创业。行业带动:经济转型期间,新业态和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解决了大量传统行业在转型期间挤出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典型引领:就业创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领头羊”,通过举办技能大赛和创业大赛,宣传创业先进人物,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技能、鼓励创业的意识,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就业创业活动中。
通过“一化两体系”建设,为就业创业工作搭建了新的服务平台。“一化”即就业管理信息化。2012年,我市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就业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目前,共有劳动者有效信息79.3万条,为实现就业实名制管理、动态掌握全市就业形势变化,有针对***地开展各项就业援助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两体系”即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工作网格化服务体系。新形势下群众对就业创业工作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实现就业创业工作精细化服务则成为就业工作的新要求。2013年以来,全市建******力资源有形市场5个,并建成了与之配套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了省、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五级人力资源无形市场的网络互连,信息共享。市场服务内容为经济转型发展与所需的劳动力资源搭建了零对接服务平台。2014年初,依托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在全市开始建设就业创业工作区县、乡镇街道办、社区(村)三级网格化服务体系。在各级网格共配置就业专职统计员102人,社区配置就业政策援助员348人,行政村配置人力资源特岗员552人,基本实现了基层就业创业服务人员常态化,就业管理精细化,就业服务一体化,就业工作信息化。
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是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重要举措。2014年7月,在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我市正式启动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该项工作以建立健全“六大体系”为重点,健全了创建工作机构,夯实了工作责任,将创建创业型城市与全民创业紧密结合,挖掘了各领域的创业潜力,扩张了城市就业容量,在全市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创业环境,激发了全社会的创业热情。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累计投入创业扶持资金2.92亿元,新增创业实体 6000多个,带动就业18000余人,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就业创业工作想要实现突破***发展,就必须找准创业促就业的政策发力点,以起到示范带动效应。因此,根据全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空间布局及时调整就业创业发展规划,围绕重点园区、景区和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就业创业示范基地,惠及更多就业创业者,发挥其集聚、扩散和示范效应,是培育就业新增长点,形成扩大就业创业新高地的重要举措。
2013年1月,我们依托照金红色旅游名镇建设,开始建设“铜川市统筹城乡就业创业示范基地”,2014年8月,被省人社厅命名为“陕西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示范基地”。该基地建设旨在解决照金红色旅游名镇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失地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创业问题,为我市失地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起到示范效应,并为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就业创业积累经验。截止目前,该基地建设累计投入就业创业资金1562万元,带动就业创业2787人。带动了照金沿线以及陈炉、药王山、玉华宫等景区联动发展,重点解决了景区及周边失地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创业问题。
2014年3月,我们依托黄堡工业园区建设,在黄堡地区开始建设“铜川市困难企业职工再就业综合示范基地”。该基地建设旨在解决黄堡地区原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破解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难题,并为我市企业困难人员再就业探索有效途径。截止目前,已累计投入就业创业资金1644万元,带动就业创业1133人。并以该基地为核心,将示范效应辐射扩展到了全市其他国有困难企业,重点解决了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帮助更多的下岗职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2014年7月,在新区开始建设“铜川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2015年4月,依托麟字特种电源有限公司出资建设 “铜川市大学生电子商务孵化中心”,并正式将孵化基地更名为“铜川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该孵化园建设旨在为我市正在创业和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搭建一个免费的创业服务平台,重点解决大学生创业难的问题。截止目前,该孵化园已累计投入就业创业资金1000余万元,带动就业创业1251 人。并以该孵化园为标杆,指导区县新建和改造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引导大学生入驻孵化基地进行创业,帮助更多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实现了创业梦想。
今年,全市累计投入就业创业资金2.4亿元,5.1万人享受到各项就业政策扶持。其中,城镇新增就业9662人,完成目标任务120.7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4%以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658亿元,完成目标任务103.29%;职业技能培训14752人,完成目标任务184.4%;创业培训3385人,完成目标任务135.4%;农村转移劳动力80988人,完成目标任务115.7%。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五大类型9个创业孵化基地,基本满足了培育创业人员的需求。孵化基地建设累计投入就业创业资金6651万元,实现就业1.9万人,带动就业5.17万人,已孵化1923 人创业,年实现收入19.8亿元。
今年,我们积极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四个全覆盖”政策,即就业见习基本生活补贴、公益***岗位就业扶持、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就业信息等全覆盖。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大力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单位,开发就业见习岗位7810个,组织3124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了就业见习。帮助335名大学生实现了自主创业。目前,回铜报到高校毕业生有4185人,实现就业4096人,就业率达到97.87%。同时,通过实施公益***岗位安置、创业担保贷款以及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一系列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和退役军人等困难群体就业创业。
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明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同时,目前也是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就业创业工作需要按照新形势下劳动者的实际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前谋划,开好局、发好力,将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推向深入,夯实就业创业工作助推经济转型发展的基础。
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拓宽劳动者自主创业渠道,通过建立各类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平台;及时跟进各类就业创业政策,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以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为抓手,形成岗位信息资源库,拓宽就业选择渠道。
把发展经济与创造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就业岗位;通过发展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通过激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就业岗位;通过“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创业实现就业。通过全市项目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实现就业创业。
创业是一种经济活动,催生的是市场主体,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因此,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避免政策措施浮在面上的现象,在创业项目、培训、专家指导、孵化基地建设等方面,全面转向市场,让市场激发创业要素的细胞活力,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和谐就业创业。(本文作者系市人社局副局长、就业局局长马新民)
标题:面上布局 点上发力 带动全局——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就业创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正文: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全市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鼓励创业”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紧紧围绕经济转型发展,深入贯彻落实《铜川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抓手,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就业有保障、有渠道、有岗位,创业有政策、有载体、有环境,确保了全市就业形势的稳定。那么,如何使就业创业工作更加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为铜川转型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对此我们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
就业创业工作属于全局***工作。为了在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就业创业工作,使就业创业工作时刻紧跟转型发展的时代步伐,就必须按照预定目标,结合铜川转型发展实际,对就业创业工作进行合理布局。因此,通过战略布局,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框架就显得尤为重要。
“十二五”期间,我们结合铜川实际,以“二十字”工作思路为统领,大力实施就业创业工作,基本形成了人人关注就业、人人参与创业的局面。政府促进: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深入开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推动。近年来,政府根据转型发展的实际需求,陆续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就业创业工作政策,使就业创业活动紧跟经济转型步伐,为稳定就业形势、激发创业活力、助推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部门联动:市人社部门不断加强与财政、发改、民政、工商、税务等市级相关部门的联系,形成合力,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活动。园区辐射:就业创业政策及时跟进园区建设,为园区企业发展及时解决人的问题,带动更多的劳动者在园区及其周围实现就业创业。行业带动:经济转型期间,新业态和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解决了大量传统行业在转型期间挤出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典型引领:就业创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领头羊”,通过举办技能大赛和创业大赛,宣传创业先进人物,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技能、鼓励创业的意识,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就业创业活动中。
通过“一化两体系”建设,为就业创业工作搭建了新的服务平台。“一化”即就业管理信息化。2012年,我市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就业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目前,共有劳动者有效信息79.3万条,为实现就业实名制管理、动态掌握全市就业形势变化,有针对***地开展各项就业援助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两体系”即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工作网格化服务体系。新形势下群众对就业创业工作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实现就业创业工作精细化服务则成为就业工作的新要求。2013年以来,全市建******力资源有形市场5个,并建成了与之配套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了省、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五级人力资源无形市场的网络互连,信息共享。市场服务内容为经济转型发展与所需的劳动力资源搭建了零对接服务平台。2014年初,依托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在全市开始建设就业创业工作区县、乡镇街道办、社区(村)三级网格化服务体系。在各级网格共配置就业专职统计员102人,社区配置就业政策援助员348人,行政村配置人力资源特岗员552人,基本实现了基层就业创业服务人员常态化,就业管理精细化,就业服务一体化,就业工作信息化。
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是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的重要举措。2014年7月,在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我市正式启动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该项工作以建立健全“六大体系”为重点,健全了创建工作机构,夯实了工作责任,将创建创业型城市与全民创业紧密结合,挖掘了各领域的创业潜力,扩张了城市就业容量,在全市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创业环境,激发了全社会的创业热情。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累计投入创业扶持资金2.92亿元,新增创业实体 6000多个,带动就业18000余人,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就业创业工作想要实现突破***发展,就必须找准创业促就业的政策发力点,以起到示范带动效应。因此,根据全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空间布局及时调整就业创业发展规划,围绕重点园区、景区和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就业创业示范基地,惠及更多就业创业者,发挥其集聚、扩散和示范效应,是培育就业新增长点,形成扩大就业创业新高地的重要举措。
2013年1月,我们依托照金红色旅游名镇建设,开始建设“铜川市统筹城乡就业创业示范基地”,2014年8月,被省人社厅命名为“陕西省统筹城乡就业创业示范基地”。该基地建设旨在解决照金红色旅游名镇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失地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创业问题,为我市失地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起到示范效应,并为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就业创业积累经验。截止目前,该基地建设累计投入就业创业资金1562万元,带动就业创业2787人。带动了照金沿线以及陈炉、药王山、玉华宫等景区联动发展,重点解决了景区及周边失地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创业问题。
2014年3月,我们依托黄堡工业园区建设,在黄堡地区开始建设“铜川市困难企业职工再就业综合示范基地”。该基地建设旨在解决黄堡地区原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破解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难题,并为我市企业困难人员再就业探索有效途径。截止目前,已累计投入就业创业资金1644万元,带动就业创业1133人。并以该基地为核心,将示范效应辐射扩展到了全市其他国有困难企业,重点解决了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帮助更多的下岗职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2014年7月,在新区开始建设“铜川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2015年4月,依托麟字特种电源有限公司出资建设 “铜川市大学生电子商务孵化中心”,并正式将孵化基地更名为“铜川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该孵化园建设旨在为我市正在创业和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搭建一个免费的创业服务平台,重点解决大学生创业难的问题。截止目前,该孵化园已累计投入就业创业资金1000余万元,带动就业创业1251 人。并以该孵化园为标杆,指导区县新建和改造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引导大学生入驻孵化基地进行创业,帮助更多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实现了创业梦想。
今年,全市累计投入就业创业资金2.4亿元,5.1万人享受到各项就业政策扶持。其中,城镇新增就业9662人,完成目标任务120.7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4%以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658亿元,完成目标任务103.29%;职业技能培训14752人,完成目标任务184.4%;创业培训3385人,完成目标任务135.4%;农村转移劳动力80988人,完成目标任务115.7%。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五大类型9个创业孵化基地,基本满足了培育创业人员的需求。孵化基地建设累计投入就业创业资金6651万元,实现就业1.9万人,带动就业5.17万人,已孵化1923 人创业,年实现收入19.8亿元。
今年,我们积极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四个全覆盖”政策,即就业见习基本生活补贴、公益***岗位就业扶持、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就业信息等全覆盖。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大力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单位,开发就业见习岗位7810个,组织3124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了就业见习。帮助335名大学生实现了自主创业。目前,回铜报到高校毕业生有4185人,实现就业4096人,就业率达到97.87%。同时,通过实施公益***岗位安置、创业担保贷款以及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一系列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和退役军人等困难群体就业创业。
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明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同时,目前也是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就业创业工作需要按照新形势下劳动者的实际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前谋划,开好局、发好力,将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推向深入,夯实就业创业工作助推经济转型发展的基础。
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拓宽劳动者自主创业渠道,通过建立各类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平台;及时跟进各类就业创业政策,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以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为抓手,形成岗位信息资源库,拓宽就业选择渠道。
把发展经济与创造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就业岗位;通过发展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通过激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就业岗位;通过“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创业实现就业。通过全市项目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实现就业创业。
创业是一种经济活动,催生的是市场主体,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因此,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避免政策措施浮在面上的现象,在创业项目、培训、专家指导、孵化基地建设等方面,全面转向市场,让市场激发创业要素的细胞活力,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和谐就业创业。(本文作者系市人社局副局长、就业局局长马新民)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