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大力培育发展独角兽(潜在)企业
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在培育创新主体、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发展基金丛林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动科技型企业加速成长为行业“独角兽”。截至目前,我市联合摸排并推荐独角兽(潜在)企业7家(独角兽企业1家、潜在企业6家),主要集聚在光伏、新能源电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其中,安徽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3年成为我市首家独角兽企业。
培育创新主体,打造独角兽后备军。围绕挖掘独角兽(潜在)企业,大力开展创新主体培育工作,以推动科技型小微企业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努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2023年度,我市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109家、有效高企1353家,总量均居全省第三,为持续培育独角兽(潜在)企业提供了源头活水。市科技、金融等部门协同建立独角兽(潜在)企业培育机制,围绕省资本市场业务培训工作,持续加大企业资本市场培训力度,开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训。2023年全市资本市场培训服务参训企业3441家次,企业负责人参训2535人次,线上培训平台新增企业注册268家。
聚焦重点产业,加强核心技术突破。聚焦产业重大需求和“卡脖子”问题,强化科技支撑与应用示范,围绕八大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组织产业链骨干企业开展科技攻关,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市已累计实施两批八大产业链强链补链攻坚项目24个,安排项目经费2340万元,一大批产业链重点研发项目的推进,持续在光伏、新能源电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细分领域蓄积先发优势,为相关产业独角兽企业诞生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研发平台建设,推进高校顶级成果直接转化。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加强与一流院校的良好互动,推动建设一批“投资多元化、功能多样化、资源开放化、运行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机构。2023年,我市先后与中科大、吉大、合工大、安大、南工大、南信大、南农大签订全面深化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工大智谷”、南京大学材料研发中心、南信大天长研究院、安大滁州研究院、南农大滁州科教创新园等平台载体,高效引进长三角地区高层次人才团队45个,高层次人才近200人,促成并备案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项目133项,其中沪苏浙项目40多项,技术合同登记额4920万元。相关高能级研发平台的落地运营,已成为我市独角兽企业诞生的新型加速器、策源地。
加快基金丛林建设,助推企业裂变成长。持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邀约高端市场化基金来滁落地。出台《滁州市促进风投创投发展加快打造产业资本中心若干政策》,对新设立或迁入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蕞高奖励2000万元,基金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和人才企业蕞高奖励500万元,力求引导风投创投集聚滁州、投资滁州,量质并举打造产业资本中心,构建与产业体系高效融合、互动繁荣的基金丛林生态体系。目前,全市共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73支、总规模789.97亿元,已投资实体企业201家、投资总额245.2亿元。通过各类创投机构的资金支持,在光伏、新能源电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了一大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促进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独角兽企业的涌现提供资本要素支撑。(全媒体记者喻 松 通讯员董 亮 实习生华彤彤)
中国安徽在线网站(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