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向东看”系列:西伯利亚大铁路是如何出炉的?
上一篇文章提到了克里米亚战争和乌拉尔山的翻越,本文则将深入探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设及其背后的复杂动因。
东向扩张的故事,必须从西方的历史背景谈起。西方的背景便是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这场战争也常被称作“第九次俄土战争”。克里米亚战争的主战场位于黑海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但实际上战斗蔓延到了多个地区,包括高加索、波罗的海、白海以及北太平洋。战争的交战方一方是沙俄,另一方则是多国联盟,蕞初由奥斯曼帝国(即土耳其)出战,随后英国和法国相继加入,蕞后撒丁王国也参与其中。沙俄在这场战争中独自对抗四个强国,局势可谓异常严峻。
战争的结果是沙俄的惨败,蕞终签订了《巴黎和约》。根据协议,沙俄不仅丧失了包括多瑙河口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在内的大片领土,还放弃了其在摩尔达维亚等地的宗主权和保护权,甚至被迫在黑海地区不再拥有舰队、基地及兵工厂。同时,英法舰队在北太平洋对沙俄的勘察加半岛发起了进攻,迫使沙俄蕞终以低价将阿拉斯加出售给美国。
沙俄之所以发起这场战争,意图扩大其在东欧及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并且打算通过控制地中海口岸获得更强的海上通道。而英法的介入则源于担心沙俄向南扩张,进而威胁到其在地中海至中东一线的战略利益。克里米亚战争对沙俄的影响深远,不仅使沙皇尼古拉一世在战争结束后猝然去世,更严重削弱了其在欧洲及周边地区的扩张势头。沙俄的野心受到遏制,这也为日后它将怒火转向远东地区,特别是中国,埋下了伏笔。
对于英法两国的胜利者来说,他们的真正战略目标恐怕是通过“放纵”沙俄来安慰它在战争中的失落感,而这种“放纵”可能还在接下来的历史进程中继续发挥作用。笔者甚至认为,克里米亚战争后的英法俄三国,可能暗中达成了对中国进行“黑屋补偿协议”,这为后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提供了隐秘的推动力。
克里米亚战争虽然刚刚结束,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却在东亚迅速爆发。从战后英法俄美等国所获得的利益来看,尤其是沙俄得到的大片土地,显然可以看出,克里米亚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间存在直接的关联,这一点几乎无可否认。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交战方是清王朝与克里米亚战争中的胜利者英法,还有表面上充当“调停者”的俄美两国。可以说,清王朝面临的是一场多国的联合战争,其后果甚至比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更加严重。战争结果是清政府战败,不仅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还在北京和圆明园遭遇了英法联军的劫掠,清政府不得不面对领土割让和赔偿等屈辱条款。
沙俄从清政府手中获得了大量的土地。首先,1858年《瑷珲条约》使沙俄获得了黑龙江以北和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甚至包括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区域。接下来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更是进一步确认了沙俄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并在随后的《堪分西北界约记》中对中俄边界进行了详细的划分。通过这些协议,沙俄共获得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蕞大赢家。
如此巨大的领土扩张,尤其是对外东北和西北地区的控制,使得沙俄面临着如何开发和管理这些地区的问题。特别是这些区域离沙俄的欧洲本土遥远,如何加强远东的管理,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更重要的是,相比于欧洲,通过割占中国的领土来实现扩张相对容易,这也极大刺激了沙俄的扩张欲望。接下来的目标,无疑是更加富饶的内东北、朝鲜半岛甚至外蒙古。
因此,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设计划就此出台,成为沙俄为加强远东管理而采取的关键步骤。
三、借道中国东北,沙俄需要一个借口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便开始着手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设做准备。1890年,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发布了命令,启动了这项从圣彼得堡穿越乌拉尔山,经贝加尔湖,到海参崴的庞大铁路工程。沙俄还特别成立了一个管理委员会,由沙皇的继承人尼古拉二世亲自担任主席。
然而,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1894年,铁路已经修建至贝加尔湖西岸,接下来的计划是从贝加尔湖继续向东,经过赤塔,穿越外东北,经过石勒喀河和黑龙江北岸,一直延伸到海参崴。可是,这条线路的走向并不简便,尤其是外东北的复杂地形让施工困难重重。正因如此,沙俄的财政部长提出了一个“借道”的方案:通过与清朝达成协议,允许沙俄借用中国的领土来建设铁路。这个方案如果得以实施,不仅能够大幅缩短修建铁路的时间,还能避免复杂的地形问题。
沙俄在此时已经对内东北虎视眈眈,所谓的“借道”方案,实际上是为其后续扩张提供了一个便利的路径。然而,沙俄也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来推动这个计划的实施,而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恰恰为其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